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山装 > 正文

改革前后衣着变化中山装-改革前后衣服

dfb3p7f2o@3u 发布于2024-07-11 17:27:09 中山装 40 次

本文目录一览:

改革开放前后生活对比

1、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2、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饮食的变化 度过困难关瓜菜半年粮的日子,进入七十年代,生活虽好一点。但粮食仍是不够,家家省着吃。

3、改革开放30年了,可以说,这3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最快的时期,也是我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条件变化最大的时期。1***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恰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红蕾、万村新绿。

改革前后衣着变化中山装-改革前后衣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衣:改革开放前有两种情况。是刚建国时期特点——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是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特点——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格子衬衣。食: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中山装的设计意义

1、作为民国时期的法定制服,中山装其实是有政治意义的。当时孙中山因为觉得穿西装太贵,而且也不太舒服,工作的时候不方便,因此就自己设计了中山装。由于当时辛亥革命已经成功了,所以说孙中山在设计中山装的时候放了很多的小细节在里面了。

2、中山装,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是一种具有深刻思想和政治象征的服装。 该装束的设计理念源自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其中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

改革前后衣着变化中山装-改革前后衣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中山装的前脸设计寓意深刻,四个兜分别象征着礼、义、廉、耻四个传统美德。 门襟上的五粒纽扣代表了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及检察五权分立的原则。 袖口上的三粒纽扣则是对三民主义和共和理念的体现。 后背的整缝无破绽,象征着国家和平统一的崇高理念。

4、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中山装的特色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5、中山装的象征意义: 四方口袋寓意“礼义廉耻”,其袋盖倒置呈笔架形状,象征着以文化来治理国家。 中山装的门襟五粒扣象征着“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这比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出了两项。 袖口的三粒扣则代表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改革前后衣着变化中山装-改革前后衣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6、中山装是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一种服装,它在辛亥革命后期因孙中山先生觉得其他款式繁琐而产生。中山装的设计造型大方朴实,结构严谨持重,孙中山先生将自己的政治抱负融入到这种服装中,赋予了它特殊的含义。中山装的前襟有四个口袋,每个口袋都象征着国家的四维,即“礼、义、廉、耻”。

民国推翻封建清***后,为什么没有恢复汉服,反而流行中山装?_百度...

1、民国推翻封建清***后,是要建立新的一种社会制度,要彻底和封建制度决裂,穿着中华文化的具体表现,文化和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没有恢复汉服,反而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其目的就是不在恢复封建统治,恢复汉服就表示和封建主义没有完全划清界限。

2、个人认为,民国推翻封建清***后,没有恢复汉服是因为它太大了,不方便运动。而且当时中国派出了一批留学生他们学习外国文化和服装,然而西装过于昂贵,所以孙先生将中西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中山装。汉服虽有汉服之美,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它太大了,不方便运动。

3、推翻了清朝之后,孙中山认为我们国家应该进行改革要开放。如果继续恢复汉服的话,就是一种往回看的思想,我们要前进要发展,所以我们就换上了中山装。中山装很简洁,制作也没有那么的复杂,穿上中山装之后感觉整个人都特别的精神。当时的男子也剃掉了自己长发,开始流行寸头。

4、民国元年(西历1912年)2月,大清国隆裕太后宣布宣统帝逊位,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民国***为了清除满清的影响,开始强制百姓剪辫子,并且因此产生了不少***。只是,民国确立以后,民国社会开始流行中山装。

5、中华民国不是汉族重掌***。中华民国是五族共和是中华民族所有民族平等共进。华夷一家、华夷一体。其中也包括满族。既然包括满族,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当然可以使用旗袍作为国服。并且中华民国时期的旗袍和满族旗袍是有很多很大区别的。而中山装是中华民国开国领袖孙中山先生发明的。当然属于中国国服。

服饰历史的演变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其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袖子,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汉服的礼服一般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

以袍衫为主要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 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 明代男子服装,一改辽金元时期紧身窄袖的基本样式,以宽博为尚。 士庶男子日常家居所穿便服,大体在宋元基础上演变而来,其中以直缀、道袍、曳、褶子、直身、阳明衣、程子衣等为多用。

藏戏服饰发展出了高度夸张的服饰以及大量的面具。这类服饰艳丽、夸张,有强大的表现力与强烈的装饰效果,为西藏服饰文化增添了新的一员。 清代藏族的服饰文化日渐完善,这一时期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佩带金银珠玉饰品等。

北朝的服饰,以合身的裤褶装、短袍衫,各式的靴子为特点,服装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妇女的服装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种花冠为点缀,进而导致宋代的凤冠定制。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个时期的服饰变迁为历史过渡时期。其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

中国从四十年代到现在人们在衣着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从这些人们的衣着的变化,让我们看到祖国的变化,看到了崭新的、开放的、自信的、多元的中国。真心祝愿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安康。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功解救出来,却大开大盍地打破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现 改革开放咯,我国的服饰终于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80年代后期, “校服”这个字眼,也逐渐重回我们的视线。一开始比较散乱,校服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样,没什么统一的要求。九十年代:面口袋校服一统天下 绝对的校服过渡阶段。

中山装的由来兴衰

于是乎,上上下下,国内国外,外事活动中清一色的中山装,风靡一时。临时出国代表团亦然。20世纪70年代中期,笔者第一次出国常驻,就是身着中山装走上飞机舷梯的。中国驻外机构举办的对外活动中,经常要求我们穿中山装出席,因为那是代表国家民族[_a***_]的国服。

中山装 - 兴衰始末 中山装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下,当时的革命党人以身着“中山装”为荣,也正因为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便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热爱。于是中山装成为新中国一款标志性的服装,甚至曾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

中山装就这样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于是中山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了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见到由它演变而来的时尚服饰。

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ww.seventong.com/post/3081.html

[免责声明]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3801085100#qq.com,#换成@就是邮箱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随机图文
    此处不必修改,程序自动调用!
最新留言